近年来,虚拟货币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中国,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正处在严格的监管之下。部分交易平台迅速做出了反应,这一现象既体现了监管的力度,也牵动了众多投资者的心。

虚拟货币交易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2013 年,五部委发布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从那时起,就已经开始留意到虚拟货币可能引发的风险,且地点是在中国,涉及的部门众多。从 2013 年到 2017 年七部委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期间,虚拟货币的监管在逐渐加强。2017 年,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下发文件,对境内交易平台进行清退,之后不少平台前往海外,但仍向中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这些年来的发展变化为如今的监管举措打下了基础。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监管措施不断增加,参与的部门也在不断扩展。

在这段时间里,许多交易平台在打擦边球的行为。这些交易平台虽然注册在境外,然而却依旧对境内用户开展服务。这种行为既违背了监管的意图,又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隐患,并且为之后的全面监管埋下了伏笔。

监管措施全面升级

2021 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5 月时,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作出了打击比特币交易和挖矿行为的决定。在中国境内,比特币挖矿企业逐步被清退。多家银行还发布了声明,明确规定禁止机构和个人通过银行渠道进行虚拟货币交易。例如,火币全球站在 9 月 26 日宣布停止中国大陆地区新用户的注册等事宜。去中心化交易平台也停止为中国 IP 用户提供服务。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监管覆盖得非常全面,无论是交易平台还是支付渠道都受到了监管。

监管部门持续在对监管体系进行完善。2013 年到 2021 年期间,从最初仅由有关部门参与,到如今是十部委联合发布通知,这表明对虚拟货币产业的认识在逐步加深。金融机构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都不可以为虚拟货币相关的业务活动提供服务。通过这种方式,从根本上对虚拟货币在国内金融体系中的操作空间进行了限制。

监管背后的观点与认知转变

北京链通律师事务所的发起人王东梅觉得虚拟货币产业的“窗口期”已完全关闭。此观点体现了众多法律界人士的看法。在国内的法规体系当中,虚拟货币没有能够存活的土壤。并且,北京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刘昌用也表明,《通知》不但禁止了交易所、代币发行以及挖矿等行为,还将场外交易(OTC)和网络服务纳入了禁止的范畴,这是从多个方面对相关关联进行了切断。

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区块链重大项目评审专家陈晓华指出,《通知》通过文件通知的形式,对虚拟货币相关业务的非法性进行了定性。这不但在政策层面上,而且在认知高度上,完全否定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在中国合法存在的可能性。这些专家的观点反映了中国在对待虚拟货币态度方面的根本性转变。

普通民众的交易状态

《通知》明确,普通民众在承担自身风险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虚拟货币的商品买卖行为。然而,这一规定并未为虚拟货币在国内的发展提供空间。因为普通民众的个体交易缺少平台的支撑以及支付渠道,所以基本上难以开展。并且与 2013 年五部委对比特币的定性相比,如今虚拟货币交易不受法律保护这一情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使得民众的虚拟货币交易更加没有保障。

实际情况是,之前有很多民众被虚拟货币那高回报率给吸引了,然而他们却没看到其背后所隐藏着的巨大风险。随着监管逐渐收紧,他们遭遇着投资无法继续下去这种情况,并且资产还可能会受损等诸多问题。比如有一些人手里持有一定数量的比特币,如今却怎么也找不到合法的交易渠道了。

交易平台的应对之策

部分交易平台迅速展开行动。有的直接将中国境内新用户注册予以暂停,同时对存量用户进行清退。有的则选择彻底关闭交易服务。例如 Huobi 在 2021 年 9 月 24 日停止了中国大陆地区新用户的注册。这些交易平台之所以这么做,其一,是为了响应政策要求。他们深知在中国,违反政策所面临的处罚极为严重。其二,是为了避免后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随着监管的明确,继续在中国开展业务,其风险与收益严重不匹配。

这种行为致使平台的用户处于困境之中。平台上有许多用户此前投入了诸多资金,如今正面临着资金无法变现以及交易无法完成等情形,进而引发了用户与平台之间的各类矛盾。

监管下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的监管态势来讲,国内的虚拟货币及其相关产业是不存在发展空间的。监管的方向十分明确,必须坚决阻止其在国内进行流通和发展。无论是从交易这一端、挖矿那一端,还是金融服务这一端等各个方面,都实施了严厉的限制措施。那么,对于那些依旧希望进行虚拟货币相关操作的群体而言,他们只能去寻找境外合法合规的渠道,然而这样做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

国内投资者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投资策略,不能再盲目参与虚拟货币投资。读者们,你们怎么看待虚拟货币在中国的未来走向?欢迎进行评论互动、点赞以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