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会想知道,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与咱们平时用的电子货币有何不同?下面我会逐一为大家解释清楚。

本质区别

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即数字人民币,是法定货币的电子化版本,享有法定支付效力,与传统纸币无异,属于我国的主权货币。相对而言,电子货币主要是依托于法定货币的电子交易模式,依赖银行账户及第三方支付平台,并不具备货币的独立性,仅作为支付工具存在。以微信、支付宝为例,其中的资金实际上是对应银行存款的电子化表现。

2020年6月,我国便着手准备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工作,此举标志着我国货币体系正式迈向数字化。电子货币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早,自从第三方支付服务兴起,它便迅速流行起来,并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

发行主体

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负责发行数字人民币,这显示了国家信用的强大支持,赋予了其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稳固性。因此,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完全由央行直接监管和调整。相比之下,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更为多元,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机构可以发行储蓄卡等形式的电子货币,第三方支付平台也能提供支付服务,使得电子货币在其平台上流通,但这些电子货币的流通都依赖于法定货币。

一般而言,我们熟知的银行信用卡,允许先消费再还钱,这实际上是一种依托于银行对用户信用进行评估后发放的电子支付手段;至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工具中的资金,它们与用户绑定的银行卡中的资金紧密相连。

流通方式

数字人民币具备可控制的匿名属性和离线支付能力,即便身处无网络环境,只需两个携带数字钱包的设备轻轻一碰,支付便可顺利完成。这一特性大大丰富了支付场景,提升了支付操作的便捷性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举例来说,即便是在偏远山区,网络信号不佳的情况下,交易依然能够顺利进行。相比之下,电子货币的流通则高度依赖于网络,无论是线上购物还是线下扫码消费,都要求网络保持畅通,否则交易将无法进行。

在超市购物时,使用数字人民币钱包支付非常便捷;然而,若采用电子支付方式,一旦网络出现故障,支付可能无法成功,还需重新操作,这会影响到购物的整体体验。

法律地位

数字人民币是法定货币,它有强制性和法偿性,单位和个人不能拒绝使用。商家在交易时,必须接受数字人民币,这样确保了它的普遍流通和货币地位。电子货币没有这样的法律要求,商家可以自己决定是否接受某种电子支付。有些小商家可能只接受现金或特定电子支付,其他方式可能不被接受。

外出吃饭时,若选择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店家不得拒绝;然而,若选用罕见电子支付手段,商家有权利选择是否提供相关服务。

计息方式

数字人民币和现金类似,通常不会产生利息。人们持有数字人民币,主要是为了日常消费,不会获得利息收入。相反,电子货币若存入银行账户,则会根据银行设定的利率来计算利息。比如,活期存款会有活期利息,而定期存款的利息则相对较高。将钱存入银行的活期储蓄账户,虽然利息不高,但多少能有些收益;然而,如果将钱换成数字人民币存入钱包,就无法获得这部分收益了。

若手头有未使用的资金,存入银行账户或许能获得额外收益;然而,若全部兑换成数字货币,那么这笔钱就只能用于购物或交易等活动。

风险差异

数字人民币依托国家信用,安全性很强,不必过分担忧信用贬值等风险。此外,央行对数字人民币交易实施严格监管,有力地预防了金融犯罪和洗钱等不法行为。相较之下,电子货币存在风险,例如第三方支付平台可能遭遇系统故障或数据泄露,这会威胁到用户资金安全。再者,电子货币的运营依赖于平台,一旦平台出现问题,用户的资金安全也将受到威胁。

曾经有第三方支付平台因技术缺陷导致用户资料泄露的情况出现;相较之下,数字人民币凭借其稳固的安全技术支持和完善的监管机制,能有效降低此类风险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你更偏爱使用数字人民币还是电子货币?不妨点个赞,把你的想法分享出来,也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