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再升级
5 月 18 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三家协会共同发布了《关于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公告》。该公告针对金融机构、支付机构等会员单位所涉及的虚拟货币相关业务进行了严格规范。5 月 21 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会议,明确表示要对比特币的挖矿以及交易行为予以打击。这一轮的监管力度相较于以往有了明显增大。监管呈现出不断提升以及不断强化的态势。
这一系列举措不是突然出现的。在之前的很多年里,我国一直对虚拟货币实施管控措施,但是投资热潮却在暗中涌动。这次加强监管,是针对虚拟货币领域新出现的风险做出的及时应对,其目的是更好地防范和把控金融风险。
监管历程回顾
2013 年,国家把比特币界定为特殊虚拟商品。这一年,政策未禁止普通人进行交易,仅对投资者进行了风险提醒。彼时,比特币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然而尚未出现大规模的交易。
2014 年,央行发现了比特币存在投机性。央行接着对比特币交易进行了严格的管控。有部分交易账户被封停了。在这个时期,比特币有过一次价格大幅度的上涨。这种情况引发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之后,监管部门开始施行实质性的管控措施。
ICO乱象与取缔
2017 年,比特币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在这一年,虚拟货币领域出现了“ICO”热潮。有很多人利用这个时机大量获取钱财,进行非法集资活动,同时还躲避监管。这种混乱的情形给金融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干扰。不久之后,央行等七部委就对其进行了叫停。
同年,国内开始取缔虚拟货币的发行行为,这一行为导致比特币在国内的交易结束。此举措有效地打击了虚拟货币的非法融资活动,对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持续强化管控
2018 年,相关部门作出明确规定。规定指出,机构不得进行“炒币”行为。同时,还进一步对虚拟货币的交易范围进行了限制。在这个阶段,机构参与“炒币”的行为被严格禁止。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虚拟货币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潜在风险。
今年,监管的重点发生了转变,将目光聚焦在了“挖矿”行业上。很多“矿场”的耗电量非常大,这对国民经济存在着潜在的影响。所以,相关部门开始对“挖矿”行为进行打击。这既体现了在管控技术方面的运用,也展现了决心同步向前推进。
“币圈”投资理念畸变
“币圈”最初的投资理念是对区块链技术以及分布式技术的认同。早期持有比特币的那些人,他们坚信这些技术所具有的价值和发展潜力。随着时间不断向前推进,这种认同慢慢演变成了对“迅速致富”的追求。
如今,在技术层面,像狗狗币这类被视作“毫无价值”的币种,以及专门为讽刺虚拟货币而诞生的币种,都能够出现极为疯狂且幅度很大的上涨。这表明“暴富共识”以及“博傻心态”在“币圈”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众多注重价值的投资者也被卷入了“炒币”的行列之中。
监管成效与展望
在这种监管很严格的情形下,国内的大部分“矿场”或许会选择前往海外。对交易进行严厉打击的举动,能够对资金的进出通道起到限制作用,以此来规范金融方面的风险。这样能让金融市场的环境变得更纯净,也能够降低虚拟货币给实体经济带来的潜在危害。
虚拟货币的监管一直在不断加强,这显示出监管部门对金融风险一直有着高度的警觉。往后的日子里,“币圈”能否回归到理性状态?大家对于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欢迎大家展开评论进行互动,也希望大家能够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