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起源
2008 年 11 月 1 日,中本聪于互联网上发表了《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这篇论文,进而提出了比特币的概念。到了 2009 年 1 月 3 日,比特币正式问世。然而,直至如今,中本聪到底是谁依然是一个未解的谜团,这也给比特币增添了一些神秘的色彩。
传统交易中,交易记录的结算依靠银行这样的中心化系统。大家之所以信任银行,是因为银行背后有国家作为支撑。然而,中本聪认为没有必要依赖这种中心结算的方式,于是他提出了一种去中心化的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也就是比特币。
去中心化原理
以张三、李四等人为例,像张三给李四转 1 个比特币这种情况,张三会将此消息公布到全网,而李四、王五、马六等全网参与人员都会对其进行记录,记住张三给李四转了 1 个比特币。随后,李四给王五转 2 个比特币,也会向全网公告,大家同样会进行记录。
每隔一段时间,就对这些消息进行总结并打包。在比特币中,一个包的大小为一兆,能够容纳 3000 至 4000 条信息,这样的包就是区块。持续将这些包连接在先前的包之后,便形成了链条,这就是区块链形成的由来。
打包权争议
大家都愿意进行消息打包,然而究竟以谁的打包为准?这成为了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比特币系统需要有一个规则来判定由谁获得打包记账的权利,否则信息就会变得混乱,也就无法保证交易的正确记录以及系统的稳定运行。
不同的人都期望通过打包来获取收益,因此竞争较为激烈。就如同好几个商家都渴望争取到独家经营权那般,如果没有恰当合理的判定标准,必然会引发诸多混乱状况。
手续费机制
比特币转账是需要支付手续费的。比如张三给李四转账时,就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手续费。这笔手续费是给予负责打包交易的人的,并且是打包人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有了手续费,就能够激励更多的人有意愿去参与比特币系统的打包工作。并且,它还像是一种对成本进行调控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转账行为,防止因为过于频繁的小额转账而导致系统资源被浪费。
奖励机制
比特币有奖励设置,并且奖励逐年递减。最初,每成功打包一个包,就会奖励 50 个币。同时,比特币每十分钟进行一次出块打包,谁获得了记账权,谁就能得到这 50 枚比特币。然而,每隔四年,奖励就会减半一次。
推算后可知,比特币的总发行量为 2100 万。预计到 2140 年前后,挖矿将会停止。奖励递减机制让比特币的总量有了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它的稀缺性。
挖矿参与缘由
谁为比特币系统进行记账操作?这样做既能够获得手续费方面的收入,同时也能够得到系统给予的区块奖励。由于存在这两种收益的吸引,所以大家自然而然就愿意将自己的设备贡献出来,从而参与到比特币的挖矿工作中。
很多人期望从中获得财富,因此有大量设备被投入到比特币挖矿这一活动中。然而,挖矿是存在成本的,不仅仅有设备方面的成本,还有电力等其他方面的成本,参与者必须综合考量收益与成本这两个方面。
看完本文之后,你对比特币的运行逻辑是否更加清晰了?关于比特币的未来发展,你有着怎样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留言,同时也不要忘记点赞和分享本文!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