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改造并非必须投入巨资购买新硬件,借助链路捆绑手段即可便捷地增强传输容量。这种方案有助于保障网络运行更加稳固,因此深受众多公司用于改善网络状况。
链路聚合的基本原理
链路捆绑的关键在于将几条实际的网线组合成一条性能更优的虚拟线路。比如说,把三个百兆的网口连接起来,可以提升到三百兆的传输速率,这等于不花钱就拓宽了网络通道。
这项技术能够拓宽整体传输容量,同时也具备自动容错能力。一旦某条实体线路发生失效,信息会立刻转移到其他完好的线路上,从而保障网络服务能够持续运行。这种特性对于必须时刻保持连接的关键业务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链路聚合组的类型
依据网线种类,链路组合方式有区分。用以太网线捆绑的称为Eth-Trunk,用POS线捆绑的则称作IP-Trunk。这两种组合方式适合不同的网络条件。
实际部署时,Eth-Trunk虚拟端口能像一般网口一样设定。仅有那些必须在物理端口上特别设定的特殊用途,才需要单独应对,这就让管理变得容易许多。
活动链路的作用机制
链路聚合组里的线路有两种情形。一种在用,用来传送数据。另一种没用,随时准备接手。这样安排,既能让传输更顺畅,又能防止意外中断。
确保传输容量充足,必须设定活动链路的最低数量标准。活动链路数量过少,容易造成剩余线路负担过重,从而引发数据遗失。恰当的临界点设定能够防止此类状况发生。
手工负载分担模式
手工模式是一种基础组合方法,全部依靠管理人员自行设定。这种模式下,各项指标都要靠人工调整,没有任何自动协议提供帮助。
管理员能够选择数据传输量的分配方法,或者均匀分配,或者给某些线路设定不同的优先级,让它们承担更重的负担。这种多样性可以应对对于数据传输有特殊要求的情形。
静态LACP模式
静态链路聚合方式要求操作者先建立集合体,再往里面放入若干条线路。不过,它和完全手动的方法不一样,究竟哪条线路会变成主用线路,要由LACP机制来判定。
设备借助LACP协议信息的交互,能够自主确定出效果最好的连通路径集合。这种结合人工干预与自动判断的方法,既维持了操作者的支配作用,也融入了部分智能化的决策机制。
动态LACP模式
动态方式下,所有配置都由LACP协议自动执行。设备之间会自动探测对方,并商议构建聚合链路,不需要人为操作。
这种自动化操作显著降低了管理人员的任务量,非常适合进行大范围的网络配置。不过,必须保证所有相互连接的设备都兼容这个协议,这样才能够顺利运作。
您具体运用了哪种技术来合并多个网络路径?欢迎您讲述自己的实践经历,要是觉得这篇文章挺有用的,就请点个赞鼓励一下!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