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平台关停,ICO却顶风前行
各大数字货币交易平台之前都已被关停,然而比特币价格持续攀升的诱惑实在太大,致使部分企业不顾禁令,依旧在进行 ICO。在这个市场中,看似既危险又充满机遇,新的 ICO 项目不断地冒出来,完全不考虑政策所带来的风险。比如,很多企业觉得只要手段高明,依旧能够在 ICO 中获得收益。
这一情况显示,数字货币所具有的利益诱惑比政策威慑要大得多。很多企业怀着侥幸的心理,投身到了 ICO 的大潮之中。这种违背规定、迎着风险去做的行为,给金融市场增添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同时也让监管遭遇了更大的挑战。
ICO本质与风险
本质上,ICO 和 IPO 存在相似点,只是把企业换成了数字货币,公司股份在交易所交易变成了“数字货币在交易所交易”。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一家监管部门对 ICO 实施管理,这就引发了巨大的风险。由于缺乏监管,投资者很难分辨项目的真假,一旦项目出现失败或者跑路的情况,投资者的资金就会全部损失掉。例如,有的项目可能只是编造一个美好的故事来吸引投资。
这种处于无监管状态的 ICO 行为,给许多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能够随意地编造项目,利用 ICO 圈钱后便销声匿迹,这既严重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又对整个数字货币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白皮书的编造乱象
在购物网站上,存在专门销售 ICO 白皮书的人,例如黄先生。他表示写白皮书大多使用模板,想要在某个领域编造故事时,就宣称能用区块链技术解决该领域的问题。像借贷链、原力链等项目的白皮书很可能就是这样编造出来的。这种随意编造白皮书的行为较为普遍。
这些编造出来的白皮书没有任何实质内容,仅仅是为了吸引投资者而已。它们无法反映出项目的真实状况,致使投资者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形下做出投资决策,从而增加了投资的风险。造假的白皮书大量存在,使得 ICO 市场充斥着虚假的信息。
假评级与站台之风
在 ICO 的过程里,会有一些人去找几家“假评级”机构来给项目进行评级,同时也会邀请业内所谓的“成功人士”来为项目站台。这些“假评级”机构以及“成功人士”仅仅是为了利益,而不会对投资者负责。例如,有一些 ICO 项目利用他们的名号进行宣传,从而吸引了很多投资者参与其中。
这种虚假宣传手段致使投资者被误导,他们以为项目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实际上,这些评级以及站台或许毫无价值可言,其背后通常是利益相互勾结的情况。它让 ICO 市场愈发混乱,让原本就欠缺监管的市场变得更难以分辨出好坏。
“般若币”的真相
中国之声记者发现了“般若币”项目,此项目宣称能通过区块链技术来解决广告投放的痛点。然而,离职员工透露,从今年 1 月上线之后,该项目没有遵循七部委的要求,主要面向的是中国用户,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使用区块链技术。所谓的赚币过程实际上是通过中心化数据库来进行的。
这表明许多号称是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货币项目,其实名不副实,仅仅是以区块链当作噱头来圈钱。诸如“般若币”这类的项目数量不少,它们极大地损害了区块链技术以及数字货币的声誉,对市场的正常发展造成了影响。
监管困境与出路
去年开始对 ICO 实施了全面禁止的监管政策,然而今年 ICO 却变得更加猖獗。很多项目发布白皮书,声称能解决行业的难题,实际上只是在圈钱。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的教授邓建鹏觉得,这种全面禁止的做法并没有达成预期的效果,未来的监管应该给数字货币留出一些生存的空间。
监管部门在数字货币监管方面确实遭遇诸多挑战。一方面得防范风险,另一方面又不能将创新完全遏制。故而需要寻觅一种平衡,既能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又能促使区块链和数字货币得以健康发展。
大家认为监管部门应当怎样在防范风险与促进创新之间寻找到那个平衡点?可以在评论区把你的看法分享出来,同时也请对本文进行点赞和分享。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